共识解读丨2023年版:病毒性脑(膜)炎病原体诊断技术应用专家共识
病毒性脑(膜)炎是由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累及脑部的炎症性疾病。WHO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病毒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发病率约为3.5/10万~7.4/10万。本共识分析了国内常见病毒性脑(膜)炎病原种类、检测技术及检测策略,供广大科研和临床工作者参考。
01
常见病毒类型
1.人疱疹病毒(HHV)
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主要引起急性出血坏死性脑炎,在全球范围内散发,每年发病率约为2/100万~4/100万。
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主要引起脑膜炎,多发生于新生儿及婴幼儿,可反复发作。
2.肠道病毒:
引起我国儿童群体病毒性脑膜炎的重要病原体,其中以肠道病毒A71型(EV‑A71)为主。
3.虫媒病毒: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是全球范围内疾病负担较重的病毒性脑炎,主要流行于东亚、南亚、南太平洋地区及澳大利亚,发病人群多为儿童,成人偶有暴发流行。
4.其他病毒:
主要包括呼吸道病毒,如腮腺炎病毒(MuV)、麻疹病毒(MV)、尼帕病毒(NiV)、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和腺病毒(AdV)等。
推荐意见
(1)单纯疱疹病毒是成人病毒性脑炎最常见的病原体。(同意率100%)
(2)肠道病毒是我国儿童群体病毒性脑(膜)炎的主要病原体。(同意率100%)
(3)我国乙脑发病率逐年下降,但仍是虫媒病毒引起脑炎的重要病毒。(同意率100%)
02
标本类型
推荐意见
(1)应尽量采集患者急性期的脑脊液样本,脑脊液标本主要用于病毒核酸检测。(同意率89%)
(2)应尽量采集患者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血清标本主要用于抗体的测定。(同意率95%)
(3)脑脊液抗病毒抗体检测要严格遵循试剂适用范围。(同意率95%)
03
检测技术
1.PCR技术:
用于标本中病毒核酸检测的PCR技术包括PCR、反转录PCR(RT‑PCR)、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及qRT‑PCR等。
鉴于病毒性脑(膜)炎的病原体种类繁多,并可能存在合并感染,近年来,多重PCR检测技术已成为常用的核酸检测技术。
2.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mNGS):
mNGS因其具有广谱性和无偏倚性的优势,可用于常见嗜神经病毒(如HSV‑1/2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检测,也可用于脑(膜)炎新发病原(如伪狂犬病毒)的识别;该技术能够提高检出率,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疑难脑(膜)炎的病原学诊断中。
应用该技术需注意质控与标准化,以减少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
3.抗体检测:
腮腺炎病毒脑脊液和血清IgM抗体检测的敏感性均较高,但不足以作为确诊依据。IgG抗体检测一般用于恢复期的回顾性诊断。
乙型脑炎病毒、西尼罗病毒以及蜱传脑炎病毒脑脊液和血清标本中病毒特异性IgM抗体检测的敏感性高于脑脊液的核酸检测。
推荐意见
(1)病毒性脑(膜)炎病原临床检测技术主要有病毒核酸检测和抗体检测。(同意率100%)
(2)脑脊液病毒核酸检测包括PCR与mNGS,是目前病毒性脑(膜)炎病因确诊的主要方法。(同意率100%)
(3)抗病毒抗体(IgM)检测对乙型脑炎、西尼罗脑炎以及蜱传脑炎具有重要诊断意义。(同意率100%)
04
检测策略
1.第一组优先病原:主要包括HSV‑1和HSV‑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肠道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夏秋季节优先,以抗体IgM检测为主)
2.第二组病原:包括腮腺炎病毒、EB病毒、巨细胞病毒、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HHV‑6
3.第三组病原:包括腺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流感病毒、狂犬病毒、HHV‑7、人双埃可病毒(<3岁儿童)、西尼罗病毒(新疆及其周边地区)、蜱传脑炎病毒(东北地区,有明确蜱叮咬史)
临床高度怀疑:
(1)可采用单重PCR或者多重PCR对疑似病原体进行检测。
(2)若PCR检测阴性,或者PCR不可及,也可应用mNGS技术。
不明原因/罕见病原:
(1)建议脑脊液mNGS检测作为首选。
(2)建议对mNGS阳性结果通过PCR或者血清学等方法进行验证。
05
其他
推荐意见
(1)需加强针对病毒性脑(膜)炎病原体诊断试剂的研发。(同意率100%)
(2)将病毒性脑(膜)炎纳入全国传染病监测病种。(同意率95%)
参考文献: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病原检测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分子诊断学分会,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科学专委会脑炎协作组. 病毒性脑(膜)炎病原体诊断技术应用专家共识 [J] . 中华医学杂志, 2023, 103(9) : 648-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