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知识库丨(十六)藏在海鲜中的弧菌——创伤弧菌
俗话说“年年有鱼”、“无鱼不成席”
鱼肉胆固醇低,蛋白质含量高,味道鲜美
已然成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
但如果处理过程不当,或未烹熟食用
可能会引发十分严重的感染
南方都市报报道
李先生(化名)像往常一样去菜市场买菜,见海鲈鱼新鲜,便打算买回家吃。抓鱼称重过程中,李先生被鱼刺扎到了手掌,他并未在意,继续忙自己的事情。
当晚两点,剧烈的不适感让李先生从梦境中惊醒,头疼、乏力、高烧至40度、右手肿胀……入院后,李先生病情进展迅速,出现了脓毒休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后转入ICU进行抢救。临床医师判断是被鱼刺刺伤感染“创伤弧菌“所致。
一经搜索,除了海鱼外,还有不少其他由海鲜引发的事故。
无一例外,这些都与“创伤弧菌”相关。
创伤弧菌究竟是个什么菌?真像上述报道描述得那么吓人吗?一起来看看吧。
01
微生物学
创伤弧菌为弧菌科,革兰阴性,兼性厌氧,直、弯曲或逗号状杆状菌,宽0.5~0.8μm,长1.4~2.6μm,触酶阳性,氧化酶阳性。
02
流行学
弧菌科细菌常分离自各种双壳贝类和甲壳类,它们会在夏季水温超过20℃时繁殖,发病高峰是在一年中较温暖的月份(创伤弧菌很少在低于13℃的水域中检测出来)。在水生环境中,弧菌可单独存在或与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共存。飓风、风暴潮和沿海洪水与感染创伤弧菌几率增加有关。
创伤弧菌在食源性致病菌中致死率最高。感染人群多为男性(约90%的病例)和老年人(85%>40岁)。
感染途径:
1.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海鲜(主要是牡蛎,较少见的贝类或其他鱼类)。
2.开放性伤口暴露于海水(如:带伤游泳、沙滩上戏水)或生海鲜产品而感染。
(图源What to Know About Vibrio vulnificus-《JAMA》,翻译)
高危人群:
任何人都可感染创伤弧菌,但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群往往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并发症。
免疫力系统较弱人群:
●患有肝病、癌症、糖尿病、艾滋病毒或地中海贫血
●接受免疫抑制治疗
●服用降低胃酸水平的药物
●近期做过胃手术
03
感染后症状
创伤弧菌可引起两种不同的综合征:原发性败血症(通常发生于有肝病基础的患者)和原发性伤口感染(通常发生于无基础疾病的患者)。
(图源What to Know About Vibrio vulnificus-《JAMA》,翻译)
创伤弧菌的感染非常迅速,伤口感染的潜伏期平均只有16小时,败血症的潜伏期平均只有26小时。在适当条件下,败血症和皮肤血性大疱性病变可提示诊断。皮肤的坏死和脱落也可能较为明显。
04
诊断
培养分离:可通过血液、粪便、伤口样本来对创伤弧菌进行培养。
生化鉴定:已有的商业化和产品主要为API 20E和Biolog等分型系统,创伤弧菌经初级分离后,用此系统鉴定可简化程序,约需24h。有的分型系统不能鉴定至种水平。
免疫学方法:以创伤弧菌热稳定共有抗原为靶标的多克隆抗体免疫扩散试验;针对创伤弧菌胞内蛋白的ELISA(可以检测到2×103细菌)。此外,以创伤弧菌的单克隆抗体FRBT37为基础的免疫学检测也是FDA推荐的创伤弧菌确诊方法之一。
分子生物检测:
PCR:敏感性与特异性较高,对直接检测和培养后检测细菌DNA的要求分别为31ng和72pg,可能与细胞的活化状态有关。
DNA探针:目前创伤弧菌确诊环境中应用最广的分子生物学方法之一,并被FDA BAM认可。
定量PCR:解决了传统PCR方法不能对环境中的创伤弧菌进行有效定量的问题,并为创伤弧菌的准确诊断提供了更快捷的方法。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优点,能够无偏检出样本中病原,是重要的病原诊断辅助工具。
05
治疗
感染创伤弧菌的死亡率接近50%。大多数死于无法控制的败血症。因此,及时采取包括经验性抗生素使用、积极清创和一般支持治疗在内的措施至关重要。创伤弧菌在体外对四环素、氟喹诺酮和三代头孢菌素等多种抗生素敏感。来自动物模型的数据表明,应使用氟喹诺酮或四环素联合三代头孢治疗创伤弧菌败血症。
总的来说,创伤弧菌确实能导致进展迅速的严重感染,但也不用因噎废食,在保证做到下列预防事项的情况下,可以放心大胆地吃吃喝喝。
预防
食物相关:
1.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海鲜。
2.戴手套处理贝类,或处理完贝类后仔细洗手。
开放性伤口相关:
1.近期手术、皮肤穿孔或纹身人群应避免咸水(游泳或钓鱼),及处理生海鲜。
2.若伤口不慎暴露于上述环境中,需用肥皂水清洗,以降低感染风险。
参考文献:
[1]Walter K. What to Know About Vibrio vulnificus. JAMA. 2023;329(9):772.
[2]Baker-Austin Craig,Oliver James D,Vibrio vulnificus.[J] .Trends Microbiol, 2020, 28: 81-82.
[3]胡必杰.哈里森感染病学(第三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5
[4]郭建巍,马骢.创伤弧菌实验室诊断的研究进展[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6(09):851-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