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脓毒症日丨聚焦脓毒症精准诊断

世界脓毒症日

脓毒症(Sepsis)是由机体对感染反应失调引起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


全球脓毒症联盟(GSA)与其创办成员共同决定将每年的9月13日定为世界脓毒症日(WSD),今年已是第11周年。


1

高危人群

● 老年人

● 营养不良、有基础疾病、免疫力低下患者

● 严重肺部感染、腹腔感染及泌尿系统感染患者


2

诊断



目前,脓毒症指南已更新到4.0版本,但诊断标准与3.0版本差异不大。


为了更好理解脓毒症的诊断标准,接下来先介绍两个相关概念:SOFAqSOFA

什么是SOFA?

SOFA是评估脓毒症相关序贯器官衰竭的一种评分。可依据评分来判断于感染或疑似感染的患者是否为脓毒症。

SOFA评分标准如下图所示。当SOFA评分较基线上升≥2分可诊断为脓毒症。


什么是qSOFA?

qSOFA指的是床旁快速SOFA(quick SOFA,qSOFA)。由于SOFA评分实际操作较为复杂,故可用qSOFA标准识别重症患者。

qSOFA的标准如下图所示。如果符合qSOFA标准中的至少2项时,应进一步评估患者是否存在脏器功能障碍。


回到诊断流程话题中来,脓毒症的临床诊断需要参照SOFA与qSOFA来进行,想要进一步判断是否为脓毒休克时,需要依据充分液体苏醒后患者的生理数值是否超过参考范围来考量。


脓毒症与脓毒休克的诊断流程如下图所示。




遗憾的是,虽然有了可参考的诊断标准,但目前仍未有明确的实验室诊断脓毒症“金标准”。


不过我们可以从指南版本的更新迭代中窥见对诊断要求的一角:


指南3.0曾提到:“对于怀疑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患者在不显著延迟启动抗菌药物治疗的前提下(<45min),推荐常规进行微生物培养(至少包括两组血培养)。”


指南4.0在保留3.0版本的情况下,新增了如下几条:

11.对于疑似脓毒症或脓毒休克但未确诊感染的成人,建议持续重新评估和寻找替代诊断,如果证实或强烈怀疑存在替代致病原因,则中止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

13.疑似脓毒症且无休克的成人患者,建议快速评估急性疾病的感染性原因与非感染性原因的可能性

指南4.0中也提到过诊断的难度:“准确诊断脓毒症具有挑战性,因为脓毒症可以以微妙的形式存在,一些疾病最初显示出脓毒症的症状,最后竟然是非感染性疾病。”


不难看出,如果能够实现快速精准诊断,抓住感染原因或非感染原因的具体证据,将会对脓毒症患者的治疗与预后大有裨益。


mNGS作为一项无偏、阳性率高、特异性强的高通量测序技术能够满足上述要求,实现精准诊断,国内外也不乏mNGS在脓毒症中应用的相关报道。


下方为两篇国内外相关文献分享,感兴趣的可戳链接跳转↓

文献分享丨脓毒症与宏基因组技术


国内专家也将mNGS写入多篇脓毒症相关的共识:


(源自:《宏基因组分析和诊断技术在急危重症感染应用的专家共识》)

(源自:《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技术应用于感染性疾病病原检测中国专家共识》)



衷心期待mNGS技术能为全球病患带来更多帮助。




3

预防与阻断

   / 及时确定高危人群

对老年、营养不良、有基础疾病或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应当尽快确定其感染部位及可能病原体;对严重肺部感染、腹腔感染及泌尿系统感染的患者,应当及时进行细胞因子筛查。

   / 感染控制

使用快速检测方法诊断出病因;及时选用合适抗菌药物控制感染;对于有明确感染灶的创伤感染、化脓性胆囊炎、腹腔感染和泌尿系结石梗阻合并感染等,除抗菌药物外,必须结合感染部位的局部处理,包括引流、清创和手术切除等。

   / 发现及阻断“细胞因子风暴”

对脓毒症高危患者及可疑出现全身炎症反应的患者,应当进行细胞因子筛查,以确定SIRS的状态;当发现细胞因子明显升高或炎症失衡的感染患时,应当尽早进行炎症调控,使体内炎症反应恢复稳定平衡状态......



参考文献:

[1]Singer M, Deutschman CS, Seymour CW, Shankar-Hari M, Annane D, Bauer M, Bellomo R, Bernard GR, Chiche JD, Coopersmith CM, Hotchkiss RS, Levy MM, Marshall JC, Martin GS, Opal SM, Rubenfeld GD, van der Poll T, Vincent JL, Angus DC.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Definitions for Sepsis and Septic Shock (Sepsis-3). JAMA. 2016 Feb 23;315(8):801-10.doi:10.1001/jama.2016.0287.


[2]Evans L, Rhodes A, Alhazzani W, Antonelli M, Coopersmith CM, French C, Machado FR, Mcintyre L, Ostermann M, Prescott HC, Schorr C, Simpson S, Wiersinga WJ, Alshamsi F, Angus DC, Arabi Y, Azevedo L, Beale R, Beilman G, Belley-Cote E, Burry L, Cecconi M, Centofanti J, Coz Yataco A, De Waele J, Dellinger RP, Doi K, Du B, Estenssoro E, Ferrer R, Gomersall C, Hodgson C, Møller MH, Iwashyna T, Jacob S, Kleinpell R, Klompas M, Koh Y, Kumar A, Kwizera A, Lobo S, Masur H, McGloughlin S, Mehta S, Mehta Y, Mer M, Nunnally M, Oczkowski S, Osborn T, Papathanassoglou E, Perner A, Puskarich M, Roberts J, Schweickert W, Seckel M, Sevransky J, Sprung CL, Welte T, Zimmerman J, Levy M. 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 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sepsis and septic shock 2021. Intensive Care Med. 2021 Nov;47(11):1181-1247. doi: 10.1007/s00134-021-06506-y. Epub 2021 Oct 2. 


[3]曹钰, 柴艳芬, 邓颖,等. 中国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急诊治疗指南(2018)[J]. 临床急诊杂志, 2018.


[4]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急诊医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等. 中国脓毒症早期预防与阻断急诊专家共识[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0.


[5]宏基因组分析和诊断技术在急危重症感染应用专家共识组. 宏基因组分析和诊断技术在急危重症感染应用的专家共识[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9, 28(2):5.


[6]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临床微生物学组, 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分会临床微生物学组,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分会. 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技术应用于感染性疾病病原检测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21, 44(2):14.

创建时间:2022-09-16 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