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知识库丨(四)外源性感染——诺卡菌
前言
诺卡菌属(Nocardia)广泛分布于土壤和潮湿的生态环境中。对人类致病的主要有星形诺卡菌、巴西诺卡菌、豚鼠诺卡菌、鼻疽诺卡菌和南非诺卡菌,其中星形诺卡菌的致病力最强,在我国最为常见。
一、生物学性状
诺卡菌(Nocardia)为原核微生物,属于放线菌门,放线菌纲,棒状杆菌目,诺卡菌科,诺卡菌属。诺卡菌的形态与放线菌相似,专性需氧,但菌丝末端不膨大。
革兰氏染色阳性,部分诺卡菌抗酸染色呈弱阳性,若用1%盐酸乙醇延长脱色时间,即为阴性,此点可与结核分枝杆菌相区别。
培养
诺卡菌在普通培养基或沙保弱培养基上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30℃。但繁殖速度较慢,一般需5~7天方可见到菌落。菌落表面干燥、有皱褶或呈颗粒状,不同种类可产生不同色素。在液体培养基中,由于专性需氧可在表面形成菌膜,培养基澄清。
分类
诺卡菌种类众多,目前普遍公认Brown-Elliott分类方法,将诺卡菌分为9群。
鉴别
诺卡菌属在形态上需与同属于诺卡菌科的其他属鉴别,如:
◌ 与链霉菌属、拟诺卡菌属和放线菌属鉴别:
四者镜下形态均为分枝丝状,但诺卡菌属改良抗酸染色阳性、耐受溶菌酶,而另外三者抗酸染色阴性,不耐受溶菌酶;放线菌属多数属于厌氧或兼性厌氧菌,而其他菌属为需氧菌。
◌ 与分枝杆菌属鉴别:为需氧菌,抗酸性强,盐酸酒精不易脱色,而诺卡菌抗酸染色弱阳性,盐酸酒精易脱色。
◌ 与红球菌属鉴别:两者均为需氧菌,呈改良抗酸染色阳性,但红球菌属对溶菌酶敏感,气生菌丝通常肉眼不可见,仅偶尔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而诺卡菌正好相反。
◌ 与棒状杆菌属鉴别:为需氧菌,不形成菌丝,菌体多呈栅栏状排列,观察有无菌丝,便可区别。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诺卡菌常通过呼吸道和皮肤伤口感染人体,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尤其易感,如长期应用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广谱抗生素的患者及艾滋病和糖尿病患者等。
单纯诺卡菌感染是常见的感染形式,通常为无典型临床症状。
星形诺卡菌主要通过呼吸道吸入引起人的原发性肺部化脓性感染,产生类似肺结核的症状。也可经肺部病灶转移至皮下组织,产生脓肿及多发性瘘管,或扩散到其他脏器,如引起脑脓肿、腹膜炎等。在病变组织或脓汁中可见黄、红、黑等色素颗粒。
巴西诺卡菌可经创口侵入皮下组织,引起慢性化脓性肉芽肿,很少播散,表现为肿胀、脓肿及多发性瘘管,好发于足、腿部,又称为分枝菌病。
三、流行病学
临床常见的致病诺卡菌有巴西诺卡菌、星形诺卡菌、鼻疽诺卡菌等,我国尚无大规模的数据研究报道。结合目前现有的报道来看,我国台湾最常见的诺卡菌是盖尔森基兴诺卡菌,内地最常见的菌种为星形诺卡菌,而有研究得出宁夏地区最常见的诺卡菌为盖尔森基兴诺卡菌,占66.7%。
肺诺卡菌病(PN)
PN呈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病程,绝大部分表现为亚急性。男女比约为3∶1,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罕见,平均年龄54~66岁,而合并肺囊性纤维化的患者中位年龄为15.5岁。
四、检测方法
PN
诺卡菌感染中,肺部感染最为多见。
1
分离培养:
目前公认临床标本中分离和培养出诺卡菌是诊断PN金标准。但需注意与结核分枝杆菌相鉴别。
2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光谱法(MALDI-TOF MS):
可提供精确的菌种或复杂水平的鉴定,但对于不常见的菌种则需要基因测序来确定。
3
病原学检查:
PN需与其他疾病鉴别,病原学检查尤为重要。
4
高通量测序:
高通量测序在明确病原体方面有优势,目前国内外有关该技术应用于诊断PN多为病例报道。
中枢神经系统诺卡病
中枢神经系统是最常受累的肺外脏器。
1
影像学检查:
头部CT或MRI扫描,增强后可见环形强化,周围可见明显水肿带。
2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可显示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血红细胞沉降率、C 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炎性指标升高。
3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
对于病原学常规检查阴性者,可选择进行二代测序有助于患者早诊早治。
五、临床表现
诺卡菌病症状主要为咳嗽、咳痰、发热等,患者痰液性状多样,其中咳黄白色黏痰者最多。
有一项24例诺卡病临床分析的研究显示:
■ 肺部感染
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气促、胸痛、咯血等呼吸道感染症状,2例患者为隐匿性感染,无明显相应的临床表现。
■ 皮肤感染
主要表现为局部皮肤软组织肿块、破溃、渗液。
■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恶心、呕吐、抽搐,2例患者出现意识障碍,2例患者出现活动障碍,3例患者出现视物模糊。
■ 播散性诺卡菌病
可综合以上单一器官感染的临床表现。
肺诺卡菌病(PN)
呼吸道症状包括:咳嗽、咳痰、呼吸困难、胸痛、胸闷、咯血等,全身症状可表现为发热、乏力、消瘦等,其中咳嗽、咳痰和发热最常见。
肺部体征主要为:湿啰音。
影像学表现:包括实变、结节、肿块及空洞等,肺部典型病理损害为坏死性脓肿,慢性感染者形成有肉芽肿,目前尚无特异性的血清学标志物。
中枢神经系统诺卡菌病
一项多中心研究显示,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诺卡菌病患者中,43.3%无相应临床表现。
肺外诺卡菌病的特征:形成脓肿。表现为类似化脓性细菌感染的进程,也可以发展为慢性肉芽肿或进展性炎性肿块,
典型脑诺卡菌病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癫痫或意识障碍,病情逐步进展,但少数患者可以急性起病,迅速进展至昏迷、脑疝。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也可出现类似脑肿瘤、脑梗死等表现。
头部CT或MRI扫描:可见孤立性或多发性结节或肿块,部分伴有空洞形成,增强后可见环形强化,周围可见明显水肿带。
六、治疗
磺胺一直用于治疗诺卡菌病。传统上认为,诺卡菌对磺胺普遍敏感,对利奈唑胺、亚胺培南、阿米卡星敏感,耐药性较高的包括四环素(13%)、头孢曲松(28%)、莫西沙星(30%) 和克拉霉素(56%), 对红霉素全部耐药。
PN
国内推荐:TMP-SMZ起始剂量15mg/(kg·d)(按TMP计算)口服,3~4 周后改为10mg/(kg·d)。
联合治疗可加强疗效,应作为初始治疗,常用方案包括TMP-SMZ联合亚胺培南或阿米卡星、亚胺培南联合头孢噻肟或阿米卡星、阿米卡星联合头孢噻肟。有免疫抑制基础的播散性感染患者最好是三联治疗。
● 公认疗程6~12个月,局限感染疗程6个月,免疫抑制、中枢感染或者播散感染疗程12个月或更长。但有学者认为小于4个月疗程在某些患者中是足够的。另有报道含TMP-SMZ治疗方案疗程少于3 个月预后差。
● 国内指南则推荐疗程3~4 月。
CNS诺卡菌病
中枢神经系统诺卡菌病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抗菌药物及手术治疗。一般治疗方案维持生命体征稳定、电解质平衡、降颅压、抗癫痫等。
桑福德抗微生物治疗指南建议:
● 首选:
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15mg·kg-1·d-1- 磺胺甲噁唑75mg·kg-1·d-1,分2~4次静脉注射或口服,联合亚胺培南500mg 静脉滴注1次/6h。
● 多器官受累:
建议加用阿米卡星7.5mg·kg-1·d-1,1次/12h;静脉治疗3~6周后,改为口服。
免疫正常的患者: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米诺环素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治疗3个月以上 。
免疫抑制的患者:两种药物联合治疗至少1年 。若患者的病原菌对磺胺类药物耐药、过敏或不耐受,可考虑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四环素类抗菌药物治疗
七、药敏试验
一项15株诺卡菌的药敏研究中:环丙沙星耐药率最高,为80.0%,其次为庆大霉素,为26.7%。对阿米卡星、克拉霉素、利奈唑胺、磺胺甲唑/甲氧苄啶100%敏感,对亚胺培南、米诺环素等均表现较高的敏感性。
八、防治原则
诺卡菌属的感染无特异预防方法。对于局部瘘管和脓肿以手术清创为主。可选用磺胺类药物和复方新诺明作为抗感染治疗药物,治疗通常不少于6周。
中枢神经系统诺卡菌病相对少见,但预后更差,诊断及治疗相对较困难,因此建议更加积极地诊断与治疗,如常规病原学方法结合二代测序,外科手术清创、脓肿引流等,以改善患者预后。
九、译名规范
截至2021年底,已经被认可的诺卡菌菌种数量达119种,其中只有18种在2000年之前被命名,随着技术的发展,2000年至2010年新命名了59种,2011年至今新命名了42种。其中有不少菌种尚无中文译名,有译名的也存在译名不规范、不统一的情况。如:
●“Nocardia”→“诺卡菌”、”奴卡菌“、”努卡菌“
●“Nocardia cyriacigeorgica”→
“盖尔森基兴诺卡菌”、“圣乔治教堂诺卡菌”
●“Nocardia farcinica”→“鼻疽”、“皮疽”
●“Nocardia abscessus“→”脓肿诺卡菌“、”化脓奴卡菌“
因此,常常会出现两种译名混用的情况。为避免出现同样的问题,建议无论在实验室还是临床中,诺卡菌命名以英文词根为准,同时需要国内及时更新并统一诺卡菌译名。
诺卡菌含义更改流程图
1962年星形诺卡菌ATCC 19247菌株作为该诺卡菌属的模式菌株。
1988年,Wallace等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对78株星形诺卡菌进行了分类,分为6个药物敏感类型和1个不能归于以上类型的不能分类型。
其中95%的菌株被分入了药物敏感Ⅰ型至Ⅵ型,剩余的5%则归入了不能分类型,模式菌株ATCC 19247即被包含在这个不能分类型中。这个药物敏感分型意义重大,此后,诺卡菌分类原则基本固定,分类乱象基本得到纠正。
随着分子鉴定技术的发展,脓肿诺卡菌被确定为药物敏感Ⅰ型,皮疽诺卡菌为药物敏感Ⅴ型,盖尔森基兴诺卡菌为药物敏感Ⅵ型。
由此可以看出,不同时期星形诺卡菌的内涵是不一样的,在药物敏感分型之前,星形诺卡菌是一个复合群的概念,之后,就是指包含ATCC 19247模式菌株的不能分类型。当前这一严格意义上的星形诺卡在临床分离株中占比已经非常少。
国内学者需要注意的是,在归纳总结时不宜将不同时间概念里的星形诺卡菌放在一起讨论。
尾声
随着器官移植、肿瘤、HIV感染者的增多以及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进一步认识和治疗,诺卡菌感染病例逐年增多,但因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无特异性,且医务人员对这一少见病认识不足,容易漏诊或误诊;当常规实验室检查为阴性时,临床医师可考虑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有助于病人早诊早治。同时,临床医师应在诊疗过程中结合患者的病例特点,维持足够的抗感染疗程,同时检测药物相关不良反应,警惕感染复发。
参考文献:
[1]《病原生物学(第六版)》
[2]李凤玉, 邓静敏. 肺诺卡菌病诊治的研究进展[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0, 14(10):848-852.
[3]《医学微生物学(第九版)》
[4]李晓冉, 吕晓菊. 中枢神经系统诺卡菌病的诊治进展[J].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
[5]程振娜, 李刚, 殷国民,等. 诺卡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耐药性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8, 28(6):4.
[6]廖承瑾, 陈君, 龙丽媛,等. 诺卡菌病24例的临床分析[J].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21, 39(10):5.
[7]严群锋,张琦,孙正林,吉珉.统一规范诺卡菌各菌种中文名称的提议[J].中华传染病杂志,2022,40(04):246-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