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识解读 |感染性眼病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诊断专家共识

 ✦ 


共识

解读

 ✦ 

亮点:该共识从常见感染性眼病临床表现和送检指征入手,规范眼部标本采集、转运、质量评估的方法和流程;同时对常见实验室检测技术及报告要求等提出建议。


共识中指出:当常规检验无法满足临床诊断时,可选择mNGS技术。


常见病原体及送检指征


1. 感染性结膜炎

结膜暴露于外界环境中容易发生感染性结膜炎,结膜充血及分泌物增多是其典型的临床特征。


2. 感染性角膜炎

感染性角膜炎多由病原微生物侵入角膜引起,对拟诊化脓性角膜炎(细菌、真菌、阿米巴感染)者需通过实验室检查进行确诊。


3. 感染性睑缘炎

睑缘出现如下体征之一,可考虑为感染性眼缘炎,如:睑缘充血、睫毛脱落,睫毛基底部见小脓疱、鳞屑或袖套样物质。


4. 感染性泪道炎

出现以下体征,如:泪溢、内眦部黏性分泌物,泪小点或泪囊处红肿,挤压泪小点或泪囊后可见脓性分泌物溢出,可拟诊为泪道感染。


5. 感染性眼内炎

特指微生物在眼内引起的感染,进展迅速,属临床急重症致盲性眼病,包括眼内炎(细菌、真菌)、病毒性眼内炎、寄生虫性眼内炎等。


送检指征、具体检查内容及病原学诊断路径见下图:


标本采集及质量评估


01 标本采集及转运原则


参考2018年美国微生物实验室操作指南、2021年美国眼部感染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实用指南以及2021年欧洲微生物手册制确定如下规则:


02 标本质量评估


1. 刮片标本评估:

(1)组织标本评估:载玻片上肉眼可见分泌物、脓液或坏死组织薄层平铺,不形成组织细胞堆积。

(2)角膜刮片评估:角结膜病灶及周围脱落或炎性细胞数量须≥1级。


2. 培养标本评估:

包括标本采集前是否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种类及时间;采集方式、转运装置、采样量;是否床旁接种、是否在2h内送达实验室;申请检查项目的适宜性等。


由于不建议拒收标本,因此对评估不合格的标本需在结果报告中进行描述。


实验室检查


1.刮片细胞微生物学检查

对于感染性眼病实验室诊断,除睫毛螨虫、阴虱或结膜吸吮线虫外,在培养、核酸及免疫学检测之前均应进行细胞微生物学检查,强调从病理学角度重视眼部刮片细胞学检查。刮片染色方法选择取决于临床拟诊及疑似的病原体类型。常用的染色方法包括姬姆萨染色、革兰染色、荧光染色和抗酸染色等。


2.传统微生物培养

眼部微生物常规培养包括需氧、兼性厌氧、厌氧及真菌培养等,必要时可增加微需氧及分枝杆菌培养。眼部感染标本不建议增菌,尤其来自与外界相通部位分泌物,如结膜、泪道、泪囊。


3.棘阿米巴培养及鉴定

角膜棘阿米巴原虫的培养常规选择 Page非营养琼脂培养基,用小刀片切取一片表面琼脂,在显微镜的油镜下观察,可清晰分辨出棘阿米巴滋养体和包囊的形态、结构。因抗阿米巴药物有限,临床上无需常规开展抗棘阿米巴药物敏感试验,在新药研发时可采用微量稀释法。


4.核酸检测

对于眼部无菌标本,常规检验无法满足实验室诊断时,可选择宏基因组下一代测序技术(mNGS)。该技术的无偏倚性使其成为未知病原体识别的重要手段。有研究表明mNGS诊断眼内炎的敏感度为88%,在鉴定未知低丰度微生物时,mNGS灵敏度优于其他方法。非无菌部位眼科标本可检测出多种微生物,临床上难以判断其是否致病。mNGS是眼科难培养病原体的检测手段之一


5.免疫学检测

继发于全身感染的视网膜炎或葡萄膜炎患者可进行血清学检查。血清、房水、玻璃体液及泪囊分泌物均可进行病原体特异性抗体和总IgG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荧光法(IFA)及免疫印迹法(IBT)等。


报告要求


眼科微生物检测报告包括标本信息、标本处理方法、质量评估及微生物检验(显微镜检查、微生物培养、鉴定和药敏实验)结果。


免疫学检查多为定性试验,需注明方法学类型。特异性核酸扩增有qPCR和定性PCR,按说明书要求报告。mNGS对常规检查阴性的病原微生物有诊断价值,条件致病菌应在微生物专家指导下解读。


小结

眼科医生在申请检查项目前应全面评估眼部病变情况,根据临床拟诊选择染色及培养方法。科医师应与微生物检验人员充分配合,正确采集标本,提倡床旁接种。


实验室应建立满足眼科病原体检验技术平台,除传统培养外应具备核酸、抗体和特殊染色的检测方法,补充病毒、非典型病原体及寄生虫等检查内容。



参考文献:

北京医学会检验分会. 感染性眼病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诊断专家共识[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22, 45(1):10.



END


创建时间:2022-05-28 0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