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共识丨鹦鹉热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鹦鹉热是一种由鹦鹉热衣原体(Cps)引起的人畜共患病,据统计,Cps占总体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病例的1%,在我国重症CAP患者中检出率约8.0%。
然而由于其临床症状与许多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相似,缺乏特异性,导致该病常发生误诊和漏诊,未及时治疗的重症患者病死率可达15%~20%。因此,鹦鹉热患者的早期诊断和针对性治疗对于改善疾病预后、降低重症患者病死率具有重大意义。
本共识刊登于《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由“中国医院协会临床微生物实验室专委会”与“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检验医学分会感染线疾病组学”共同撰写而成。以下要点均摘录自共识原文。
诊疗流程
鹦鹉热诊断需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CAP症状或流感样症状,肺部浸润影、流行病学史)、接触史(部分患者接触史不明)和病原学结果综合判定。其中病原学常见检测包括血清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和病原学培养。
表1 不同检测技术在鹦鹉热衣原体(Cps)诊断中的应用与价值
流感样非典型肺炎症状和禽类暴露史是进行Cps临床诊断的主要依据。具有流行病学史、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的疑似患者,且符合下列至少1项即可诊断为鹦鹉热:
诊断标准
(1)从呼吸道样本或血液样本中分离出Cps。
(2)通过补体结合试验(CF)或微量免疫荧光试验(MIF)检测间隔2周采集的血清样本抗体水平增加4倍或以上。
(3)通过MIF检测到的单一IgM抗体滴度为1∶16或更高。
(4)通过PCR或mNGS或tNGS在呼吸道样本或血液样本中检测到Cps核酸阳性。
具体诊断流程详见图1。
图1 鹦鹉热诊疗流程图
PCR检测样本:痰液、咽拭子或呼吸道抽吸物,若以上样本为阴性,则收集肺泡灌洗液进行检测,支气管镜检查不耐受患者可采集其他标本,例如血液、胸水和脑脊液等。
mNGS或tNGS首选肺泡灌洗液进行检测,支气管镜不耐受患者可采集痰液、咽拭子和呼吸道抽取物、血液、胸水和脑脊液等其他样本。
推荐意见
诊断
推荐意见1
鹦鹉热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当患者有发热和/或呼吸系统症状表现且具有相关鸟类或禽类接触史时,应重点针对Cps进行筛查和诊断,提早干预从而防止Cps经血播散累及其他器官/系统。
推荐意见2
对于疑似鹦鹉热患者,首先推荐采用核酸检测方法,如PCR进行病原学检测;当不具备核酸检测条件时,推荐使用血清学抗体检测方法进行病原学检测。
推荐意见3
不推荐使用血清学抗体检测方法独立确诊或排除Cps感染;当血清学检测结果阴性但仍不能排除感染时,建议进一步采用BALF(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进行mNGS或tNGS检测。
推荐意见4
对于临床症状不典型或PCR检测结果阴性且不能排除Cps感染的患者,推荐采用BALF进行mNGS或tNGS检测;对于支气管镜检查不耐受的患者,可采集痰液或其他呼吸道样本进行检测。
推荐意见5
分离培养法培养条件苛刻且耗时长,不建议在临床实验室常规开展Cps的分离培养。
推荐意见6
胸部X线和胸部CT对于鹦鹉热的诊断特异度低,不推荐作为鹦鹉热的确诊依据,可以用于辅助诊断和鉴别诊断。
推荐意见7
鹦鹉热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须与流行性感冒、伤寒,病毒性肺炎、细菌性肺炎,以及肺炎支原体肺炎等鉴别。
治疗与预防
推荐意见8
鹦鹉热患者首选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等四环素类药物进行抗菌治疗,其次可选用新型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或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治疗。
推荐意见9
推荐妊娠期和8岁以下儿童鹦鹉热患者,首选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进行治疗,若在8岁以下儿童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无效,且应用四环素类药物的益处大于风险,可考虑应用四环素类抗菌药物。
推荐意见10
对于危重症患者可考虑采用四环素类联合大环内酯类或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但应密切关注药物相关不良反应。
推荐意见11
重症患者可酌情、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并密切关注继发感染的发生风险。
推荐意见12
推荐积极落实鹦鹉热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核心在于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提高自我预防能力,出现身体不适时应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中国医院协会临床微生物实验室专委会,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检验医学分会感染性疾病学组.鹦鹉热诊疗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24,17(3):191-204.